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清理在押的死缓罪犯的联合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1 03:10:51   浏览:975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清理在押的死缓罪犯的联合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清理在押的死缓罪犯的联合通知
1962年7月26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

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厅(局):
根据青海、陕西、黑龙江、贵州、广西、内蒙古、河北等7个省和自治区检察院的报告,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逾期没有处理的数量很大。(中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的是:(1)有些劳改管理部门和监狱从1958年以来对生产抓的多,对执行政策注意不够,认为死缓罪犯即令减刑,也是无期徒刑,早一天晚一天没有关系;(2)犯人调动频繁,制度不严,手续不清,档案不全,犯人刑期何时期满也不清楚;(3)由于法院与劳改机关和监狱无领导关系,平时对死缓犯人的刑期没有检查,等等。这种情况,不仅反映了政法机关对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表现了极不认真和极不严肃的态度,而且也影响了对罪犯的改造。现在应当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此决定:
(一)各地劳改机关和监狱,应当对现在关押的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全部彻底地进行一次清理,凡死缓罪犯缓期二年的期限已满,确有悔改表现的,监所、劳改队应根据其悔改程度分别提出减刑意见,对表现一般的可减为无期徒刑,个别特殊表现好的,也可以减为十五年徒刑,报送本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审查。公安厅(局)审查同意后,分别提请各该罪犯原判法院所在的省、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定,然后交监所或劳改队执行。
(二)凡死缓罪犯减为有期徒刑时,其有期徒刑的刑期,应从减刑确定之日起计算。缓期二年执行期满后至减刑确定前关押的日数应计算在新的刑期以内。
凡原判死缓以后减为无期徒刑,现在又减为有期徒刑时,其有期徒刑的刑期,应自判决有期徒刑之日起计算。判决有期徒刑以前的关押日数,不得计算在新刑期以内。
(三)为了切实按期对死缓罪犯进行处理,今后各高级人民法院应经常对在劳改机关和监狱关押的死缓罪犯进行了解,凡死缓二年期满的,应及时通知罪犯所在地区的公安厅(局),以便转知有关劳改机关和监狱。劳改机关和监狱对判处死缓的罪犯,在死缓二年期满后,应根据罪犯的表现主动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省公安厅(局)审查,不要拖延。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按期处理死缓罪犯的情况,应经常进行检察,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四)今后各地人民法院向劳改机关和监狱移送犯人时,必须附送判决书、执行书,没有这些文件,劳改机关和监狱应及时提出意见要求补送。监狱如果发现这些文件的记载和实际情况不符或不完备的时候,应当及时退交有关法院说明或者补充。
(五)对这一清理工作应迅速进行,越快越好。你们应根据本省(市、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共同协商统一作出安排下达执行,并在清理工作结束以后分别报告我们。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1988年9月26日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消费者的权利
第三章 生产经营者的责任
第四章 消费者协会的组织和职权
第五章 投诉时效和处理程序
第六章 罚 则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消费者,是指有偿获得生活消费品(以下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生产、经营者,是指在本省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生产、经营者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各级司法机关和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应依法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责,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的管理和监督,及时查处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六条 新闻单位有权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实行舆论监督。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条例在辖区内的实施,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支持消费者协会开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监督活动。

第二章 消费者的权利
第八条 消费者有权对生产、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实行社会监督。
第九条 消费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了解商品的价格、质量、性能、使用方法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等真实情况;
(二)自由选购商品和接受服务;
(三)商品质量有缺陷的,向生产、经营者提出批评和建议,要求修理、调换、退还和赔偿经济损失;
(四)商品数量不足的,要求生产、经营者补足数量或退还多收价款;
(五)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向生产、经营者所在地的消费者协会或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投诉,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条 消费者行使权利时,应遵守社会公德,尊重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生产经营者的责任
第十一条 生产、经营者应努力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者应遵守国家物价法规和政策,实行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商品,不得抬价或变相涨价。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者不得生产、销售下列商品:
(一)国家规定淘汰和过期失效的;
(二)国家规定应有质量标准而不按标准生产的;
(三)国家规定应经质量检验而未经检验的;
(四)国家规定应具备生产许可证而无证生产的;
(五)不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危害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
(六)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旧充新或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
第十四条 生产者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出厂产品附有质量、性能、规格、使用方法、出厂日期、厂名、厂址等文字说明;限时使用的产品应注明失效时间;电器产品还应附有线路图。
第十五条 在产品质量保证期限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生产者应承担质量责任:
(一)产品的一般零部件失效,更换后能恢复使用的,负责按期修复;
(二)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失效,不能按期修复的,负责更换同类合格品;
(三)产品因设计、生产等原因造成主要功能不符合要求的,负责退还货款。
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消费者经济损失的,还应依法赔偿实际经济损失。
第十六条 经营者在进货时,应与供方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商品的质量责任。
经营者出售的商品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应负责修理、调换、退还,承担赔偿经济损失的责任。
生产者对商品质量负有责任的,经营者在承担经济责任后,有权向生产者提出追偿。
商品在储运过程中受到损坏,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经营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十七条 经营者经销商品,应明码标价,如实向消费者介绍商品的质量、性能、规格和使用方法。
经营者不得搭配销售商品。
第十八条 经营国家规定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家用电器的,经营者应具有维修能力,并在商品质量保证期限内负责维修;无维修能力的,应就近委托其他维修单位负责维修。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者应对商品广告的内容负责,不得欺骗消费者。
经营广告业务的单位应遵守国家广告管理法规,不得刊登、播放、设置、张贴虚假广告。

第四章 消费者协会的组织和职权
第二十条 消费者协会是对生产、经营者实行社会监督,反映消费者的需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第二十一条 省、市、县(区)设立消费者协会,由消费者代表和工商行政管理、物价、卫生、标准计量、商品检验等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新闻单位、社会团体的代表组成,其办事机构可设在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内。
第二十二条 各级消费者协会行使以下职权:
(一)受理消费者的投诉,进行调解,对商品的修理、调换、退还作出处理决定,或移送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协助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查处冒牌、伪劣商品;
(三)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以及商品的数量进行监督检查,揭露和批评生产、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参与评选或撤销优质名牌商品的活动;
(五)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受损害的消费者推荐诉讼代理人代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三条 消费者协会可参加国内外消费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活动,吸取先进经验,促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的开展。

第五章 投诉时效和处理程序
第二十四条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有约定履行期限的,消费者可以在约定期限以内请求保护。
第二十五条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消费者请求保护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二)因商品质量不合格造成消费者身体伤害要求赔偿的。
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法律对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十六条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消费者可与经营者交涉,或直接与生产者交涉,经营、生产者不得互相推诿;消费者也可向经营、生产者所在地的消费者协会或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投诉,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七条 消费者协会接到消费者的投诉后,应在五天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消费者协会受理投诉后,应在十五天以内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可对商品的修理、调换、退还作出处理决定;情节严重的,移送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处理,或向司法机关提出控告和检举,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对消费者协会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书后的十五天以内向上一级消费者协会申请复议;期满不申请复议又拒不执行的,消费者协会有权移送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对消费者的直接投诉和由消费者协会移送的投诉,应在三十天以内作出处理。
对消费者协会移送的投诉,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将处理结果函告消费者协会。

第六章 罚 则
第二十九条 对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给予没收、罚款、禁止销售、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对单位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同时给予罚款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旧充新的;
(二)生产、经营不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的药品、食品和其他商品,危害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
(三)生产、经营国家规定淘汰或过期失效商品的;
(四)擅自经营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进口商品的;
(五)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生产、经营隐匿厂名、厂址或没有产品检验合格证书的商品的;
(六)生产、经营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而未经注册的商品或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
(七)违反国家物价法规和政策,抬价或变相涨价的;
(八)搭配销售商品的;
(九)刊登、播放、设置、张贴虚假广告,对商品作虚假报道和介绍,欺骗消费者的;
(十)按国家规定或双方约定应当实行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而不履行的;
(十一)有其他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具有第二十九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其主管部门应协助查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1988年11月1日起施行。



1988年9月27日
规范行政行为——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序的腐败问题,因此,反腐败已成为各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就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而言,行政权缺少限制和规范是产生行政腐败的主要原因,所以防治腐败应当从规范行政行为入手,将任何可能滥用的权力限定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并辅之以公开化程序化的措施,这是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一、限制权力


腐败生于权力本身而且与权力的限制程度有关,对权力的限制越少,产生腐败可能性就越大。纵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无一不与权力缺乏有效限制有关。正是因为行政机关握有重大项目的审批许可权而未加制约,所以会出现一张批文换取几万元贿赂的权钱交易;正是因为公安机关有决定拘留和劳动教养的权力而未加制约,所以出现"提钱释放"的怪现象;也正是因为税务机关享减免税的权力而未加制约,所以会出现一次宴请流失上百万元税款的惊人之举。不能说行政机关行使的这些权力毫无限制,至少说缺乏有效限制。可以断言,国家权力本身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这句名言至今仍发人深省。
当然,
不能因为权力会产生腐败我们就放弃权力。社会对权力的需求不会停止,尤其在体制变革之际,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又未能及时建立,这种需求就更为迫切。也正是在这种时期,由于对权力缺乏必要的约束,权力极易被滥用,腐败也容易产生。因此,从我国行政权力过大的现实和它处的历史时期看,与其扬汤止沸,从外部对权力加以约束,不如釜底抽薪,对行政权进行一次彻底改造。具体说,就是减少行政机关拥有的过大的处罚权,审批许可权,缩小权力幅度,增加相互制衡的环节。

与国外行政权力相比,我国行政权,特别是对公民法人的人身财产权发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权、许可权等,在权力范围、幅度及强制力方面都较大。这种权力体制与我国传统上行政权强大,司法权相对薄弱有着密切关系,曾一度在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秩序,保护人民人身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不能否认,行政机关非经特定司法程序随意剥夺公民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是不合适的,这种处罚权极易导致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滥用职权,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在国外,由于法院是唯一享有剥夺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国家机关,而且必须经过一定程序才能实施这项权力,所以行政机关自身享有的对违反行政法规的处罚权是极为有限的,这就从客观上减少上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滥用权力,腐化堕落的机会。因此,适当削减行政机关行使的处罚权(包括拘留,劳动教养),对于遏止行政机关利用制裁权搞腐败
是有重要意义的。如何削减行政处罚权,必须通过制定行政处罚法及有关法律,明确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幅度及种类来实现。我国另一个容易产生腐败的行政权就行政许可审批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大量的行政许可审批权,这些权力不仅涉及公民的衣食住行,也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由于每盖一章,每发一照都"有利可图",很自然,许可权成为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贪污受贿的重要手段。必须承认,许可权是国家实行间接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某些特种行业及关系国计民生,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业而言,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种许可权必须由法律设定并且控制在一定范围,否则必然成为贪官污吏搞权钱交易,搜刮民脂民膏的一把"利剑"。对行政许可权的限制是防治腐败的最重要方面,首先应当制定《许可法》,将许可的设定限于法律、法规,废除、取消由规章设立的各种许可,规范行政机关行使许可权的一般规则;其次在各项许可立法贯彻如下原则:许可权与监督权相结合原则,避免享有许可权的无监督权,或享有监督管辖权的无许可权;许可权与利益相分离原则,保证许可机关办理许可事项时不收取任何费用,谋取非法利益;许可公开原则,保证行政机关所有许可事项向全社会公开,允许申请人竞争,公平取得许可权。

此外,还有很多行政权,如采取强制措施权、命令决定权,收费权、确认权等也必须给予严加限制和规范,堵塞任何可能产生腐败的漏洞,使行政机关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减少到最小范围,使权力幅度及方式尽可能明确,这对防治腐败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治本"之策。

二、公开行政


腐败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很少规定行政机关公开其文件、权力内容的义务,逐渐形成了"内部行政""秘密行政"的习惯,这在客观上为行政机关公务人员贪赃枉法,幕后交易提供了"天然屏障",加之舆论监督受种种限制,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使腐败问题日盛一日,腐败者日益猖獗。美国大法官布兰代斯说过,"宣传正是纠正社会和工业弊端的良好方法。据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电光是最好的警察。"①为了消除腐败,增加行政工作透明度,保证行政机关时刻处于普通百姓的舆论监督之下,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制定了《情报自由法》、《政务公开法》、《阳光下的政府法》等,要求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开其除机密以外的文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财产申报制,公开公务员的财产收入等,保证每个公务员处于严密的社会和舆论监督之下。这些做法在预防腐败发生方面收到了良好成效。值得借鉴。

我国实现行政公开应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行政部门公开其所有涉及公民法人权益的内部工作制度及程序;第二层次是行政立法机关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法规、规章及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使公民法人了解行政机关的权力,职责,工作性质及目的,便于更有效地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立法权,防止个别行政执法机关及经济管理部门利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设置收费、罚款项目,给公民增加非法定义务;第三个层次是在具体执法管理程序中,公开执法依据、理由及结果,在许可程序中,公开许可条件,竞争申请者名单,各自条件及申请期限、最终结果等内容,便于竞争者之间及他们对许可机关的监督,防止幕后权钱交易。在处罚程序中,必须公开处罚的依据、理由,处罚的事实证据及有关文件,表明处罚者身份等;第四个层次是公开行政机关负有领导责任,担任领导职务者的必要个人资料(隐私除外),如合法收入,兼职状况,亲属职位联系,受赠礼物处理,生活条件等等。

三、健全程序


健全行政程序是预防腐败的一大法宝。无论是内部削减权力,还是外部严加控制,由于执法人员素质及程序的漏洞,腐败现象仍可能发生,因此,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力是很多国家防治腐败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制定程序法,限制规范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从而达到减少、消除腐败的目的。程序化意味着政府机关及公务人员行使权力的每一步骤及形式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任何违反程序的行为都将受到制裁。利用程序限制政府权力是20世纪行政法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例如享有减免税权力的官员出现腐败问题是难免之事,而这项权力又不能被取消,这种情况下,采用程序手段对减免税权力加以限制最为有效。可以采用下级机关审批,上级机关备案审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直接掌管税收的基层部门无权审批减免税,交由统一或高层部门决定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二级机关复核制等等,只要增加一个步骤或限定一种形式,就有希望消除一个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同样,我国外资企业法规定的立项审批权,因为增加了审批期限的硬性规定,使得腐败产生的机率大大减少了。

当然,对行政权力,尤其是自由裁量权的程序监督,离不开司法保障,二者地相辅相成的。法院任何审查行政行为的活动,很大程序上依赖于该行政行为的程序化,如果对某行政自由裁量权无程序要求,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就丧失了对它的监督审查标准。而行政程序化是以司法监督为保障的,只有让行政机关人员面临违反程序就要受到司法制裁的危险,才有可能保证他们遵守每项行政程序。可以说,在有司法保障的前提下,为行政机关设定行为程序,实际上就是缩小了行政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相应地也就减少了行政权滋生腐败的可能性,所以,健全行政程序也是防治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目前我国情况而言,制定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机关的处罚权,许可审批权不仅是行政法制化的迫切需要,也是防治腐败产生的灵丹妙药。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①《大法官布兰斯言论集》1953年英文版第151页,转引自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